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缪建民:加强老龄化与通胀压力下寿险业的风险管理(11月5日)

发表时间:2007-12-28 15:12:1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规律,抓住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的历史机遇,有效防范风险。而人口老龄化和通胀压力将是今后中长期内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时,很多人认为除了制度变革、技术创新等因素外,人口红利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但是,人口红利从来都不是永久性的增长源泉。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种特殊增长源泉的影响终究要消失殆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口研究专家认为,2015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红利阶段的转折点,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近期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粮价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的消费物价指数明显上升,通胀成为近期乃至今后一个阶段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寿险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居民收入、人口结构等问题息息相关。置身其中的寿险行业,不能不考虑这些影响行业发展的战略因素。老龄化和通胀压力对寿险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的正面效应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好风险管理,确保整个寿险行业的平稳良性增长。

  寿险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联合国定义“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社会”为老龄社会。按此标准,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数据显示,自1982年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据人口学专家预测,未来的30年内中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预计203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1.9%,年均上升0.39个百分点。

  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晚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老龄化进程显现出比发达国家速度快、势头猛的特点。西方国家从成年型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大都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从1982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5%,到进入老龄化国家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入老龄社会的,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强。中国的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过2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这些特点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而人口老龄化也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

  第一,老龄化将使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劳动力资源一直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然而,目前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预计2017年达到顶峰;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预计在2010达到高点后也将逐渐下降。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这一问题露出的端倪。

  第二,抚养系数的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赡养系数(即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的上升。在1982年,我国的这一系数为1:8,2000年为1:6,预计2025年为1:3。这一比重的上升,加上少年儿童抚养因素,不但会加大社会负担,还会大大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速度。

  第三,退休人员增多加大养老社会保障支出。目前,我们的社会养老体制尚处于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不断增加,出现社会统筹入不敷出,进而透支个人账户基金的现象。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这笔隐性债务高达76000亿元左右。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寿险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和政府带来的压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为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责是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的替代率在60%左右,完全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能满足养老的需求,在弥补养老保障缺口方面商业养老保险可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社会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希望依附于子女而有独立的生活,民众通过自发性储蓄和财富增值来弥补未来养老支出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保险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人口老龄化对保险及相应的资产管理提出了迫切需求,为寿险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给中国寿险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但生命表更新滞后,使得基于旧生命表的寿险公司在终身保险、健康保险、年金等传统产品上需向保单持有人进行更多给付,面临提取额外准备金的压力。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虽然使得未来10-15年的保险市场面临强劲的养老保险需求,但在2020年以后的高水平老龄化阶段,保险公司可能进入养老给付的高峰期;同时,由于整个社会赡养系数的上升,导致社会储蓄减少,进而影响寿险产品的购买需求,新增保费流入开始减少。因此,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保险公司未来面临流动性风险。另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年金市场前景,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纷纷介入年金市场,保险公司面临团险转型及金融机构抢夺年金市场的激烈竞争。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寿险业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寿险业的风险管理,做好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首先,提高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寿险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向更多符合给付条件的被保险人支付更长期限的保险金。为应对这一问题,寿险公司要及时对当前阶段保险业所采用的生命表进行更新,2006年中国保监会已经对一直沿用的生命表进行了首次更新。同时,寿险公司应谨慎考虑计提额外的准备金,做好保险资产与负债的久期匹配,更要做好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收益率之间以及现金流的匹配,保证寿险公司在给付高峰期时的偿付能力不受影响。

  其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好保险资金的投资。经过最近五年的改革发展和基础制度建设,当前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大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力度,分享企业盈利增长、负利率、流动性过剩、本币升值环境下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资产增值机会,增强寿险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更好地应对市场周期。

  最后,寿险公司应当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管理。目前,国内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1万,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在当前中国居民财富呈爆炸式增加的阶段,企业年金、自发性储蓄等市场化养老产品的市场规模将日益扩大,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这一市场上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寿险公司应当积极开发各种满足养老需求的创新产品,包括医疗保险、年金型产品、理财型产品,有效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同时,要积极开拓企业年金市场,发挥寿险公司在养老精算、资产负债管理、账户管理方面的优势,并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社会财富管理业务形成合力,发挥综合优势,提供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及财富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增强寿险行业的竞争力。

  从资产、负债两层面应对通胀压力

  今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趋势明显。8月份CPI增幅达到6.5%,创下1996年以来最高单月升幅。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拉动CPI上涨5.9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仅上涨0.9%。9月份的CPI同比上涨6.2%,虽然与上月涨幅相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但是一些初级产品,如原油、粮食的价格出现上升,物价未来走势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攀升。截至9月底,A股市场主要股指年内上涨幅度均超过100%,房地产市场也出现大幅上扬。可见,本轮通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一是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非食品类商品价格相对稳定;二是上游PPI基本稳定的同时,CPI出现温和上扬;三是物价水平温和抬升的同时,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前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思考。

  一是要素价格上涨已经形成趋势。目前,我国总供给曲线正从平坦走向陡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业大规模转移的走势已经趋缓,劳动力供给开始收紧。前面提到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民工荒问题,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劳动力供给的趋紧,导致劳动力工资水平存在向上的压力,今年,全国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税、环境税的征收以及落后产能淘汰进程的加快,诸如土地、资源品等自然资源的价格步入趋势性上涨阶段。要素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二是粮食供求紧张格局短期很难改变。从今年全球情况来看,由于温室效应、生物能源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不断走高。9月份的国际市场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同比上升26%和57%。近50年来中国变暖趋势尤其明显,加上主要粮食产区华北等地水资源紧张,这些因素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警告说,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应对全球变暖,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量将减少5%到10%。

  三是居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居民人均收入提高、财富积累加速、消费能力增强和消费升级。2007年8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6.9万亿,是1978年的802倍,居民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总体增长水平。同时,股市和房地产的上涨也大大增加居民的财富。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了消费需求,改变了消费习惯,实现了消费升级,物价上涨面临需求推动的压力。由此分析,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增长转型、经济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带来的温和通胀周期,温和通货膨胀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同时,由于人民币加速升值以及产能释放等因素的作用,我国的通货膨胀将保持在可控区间和范围之内。

  通货膨胀对寿险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对寿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可以从资产、负债两个层面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寿险业的影响及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首先,寿险业的资产管理将面临通胀和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固定收益类产品配置的利率风险加大。在通胀周期中,由于利率处于上升周期,已投资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尤其是定息类产品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甚至会产生较大浮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固定收益类产品配置时,一方面要考虑资产负债匹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把握配置时机,进行主动性债券投资管理,并择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债券组合整体的到期收益率水平和增强应对利率周期的能力。

  二是权益类产品投资面临较大的市场波动风险。由于权益类产品能够有效地对冲通胀风险,因此在通胀周期中适当加大权益类产品的配置力度是有利的。近年来,国内寿险业加大了对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力度,有效把握住了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机遇。但随着资产价格迅速膨胀,如何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及市场重大变化带来的风险,对国内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日本的保险业就是前车之鉴。目前,我国的寿险业还没有对冲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但可以研究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研究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这些金融工具对冲市场风险,实现资产组合的保值、增值。

  三是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通胀保值压力。当保险产品用于防范长期养老风险时,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应至少维持现有的货币购买力水平。如果以货币购买力的保值增值为收益率目标,那么保险资金收益率只有在承担低水平风险的情况下战胜通货膨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由于国内尚缺乏诸如通胀指数化债券等投资工具,防范通胀风险必须通过适当配置股票,以及商品、私募股权等另类投资对冲通胀风险,但在这方面,国内的寿险业缺乏经验,也面临许多挑战和限制。

  从负债层面来看。一般而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降低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减少保费收入,提高经营成本,加大经营风险。而温和通胀则对寿险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85~1995年间,我国通货膨胀率由6%上升到18%,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从180.22%下降到20.2%。1993~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最高的时期,也是寿险公司发展速度下降最快的时期,从75.6%急剧下降到35.19%;同期退保率从1.16%增加到19.05%,1995年人寿保险资金的实际货币价值仅相当于1985年价值的40%~50%。目前,我国正处在温和通胀周期之中,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通胀对寿险业的负债即承保业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利率敏感型寿险产品增长将趋缓。由于目前保费预定利率限制在2.5%的水平,已低于储蓄存款利率,这将导致保费增长面临趋缓压力。事实上,从寿险业2006年经营数据中已经可以观察到这一点:普通寿险、分红险保费同比增长分别为4.12%和5.54%;而创新型寿险产品如万能险、投连险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则分别达到81.45%和34.47%。这一趋势在2007年更为明显。可以预期,当利率走势继续上扬时,传统险的退保率将会上升,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会不断涌现,承保业务将迅速面临其它更高收益金融产品的严峻挑战。

  第二,预定利率市场化前景带来的定价风险。由于储蓄利率已经超过了寿险业的预定利率,费率市场化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推行费率市场化后,各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费率条款,根据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开发出多元化的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有利于提高寿险公司对环境变化的应变和适应能力。但实行变动的预定利率,如何在竞争性环境及加息周期中对产品进行合理谨慎定价,防止新“利差损”的发生也是在未来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通胀对负债的不利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负债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创新型寿险产品的开发。传统寿险是固定给付的产品,通胀风险完全转嫁给客户;而分红、万能、投连等创新型寿险产品则通过风险分担机制,部分抵御通胀风险。可以预期,在通胀环境下,我国寿险业的创新产品将获得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美国家的高速发展的机遇。

  因此,加强老龄化和通胀压力下寿险业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有效防范未来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寿险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寿险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老龄化和通胀压力将是今后中长期内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的影响终究要消失殆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寿险业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寿险业的风险管理,提高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好保险资金的投资,通过产品创新,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管理,做好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老龄化也对保险及相应的资产管理提出了迫切需求,为寿险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从近期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粮价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的消费物价指数明显上升,通胀成为近期乃至今后一个阶段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矛盾。通货膨胀对寿险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对寿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可以从资产、负债两个层面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寿险业的影响及风险管理应对策略。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保险业提出的客观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关于我们 | 中心介绍 | 知名用户 | 联系我们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综合楼6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65190 E-Mail:rcied_cass@163.com(常用) rcied@cass.org.cn(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