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剑英

发表时间:2003-07-30 11:16:44

 

赵剑英

 

赵剑英,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

教育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现代化理论。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学研究会理事。

荣誉:2000年元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青年称号。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

    1.《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论文集,主编,40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哲学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专著,主笔,2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专著,主编,34.4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百年追求——中国现代化方略的发展》,专著,主编,18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十四大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成果), 专著,参与写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成果),专著,参与写作。等等。

◆主要论文:

(一)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问题研究”

1、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再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5万余字。

2、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建构,《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9千余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全文转载。

3、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重要平台——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回顾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9千余字。与孙麾合作。

4、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7千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5、交往形态的新发展与当代社会的新特征,《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9千字;《光明日报》转摘。

7、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1.3万字;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

8、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江苏《学海》2000年第2期,1万余字。

9、哲学的力量——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2500字,《人民日报》1998年5月14日。

10、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3000字,《光明日报》1998年5月1日。

11、实践活动中规范与创新的矛盾及其合理解决,《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12、从实践的合目的运行模式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求是学刊》1992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7期全文转载。

13、实践逻辑初探,《学术月刊》,1992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4、试析实践活动运行机制,9千余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

15、试论定量思维方式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6千字,《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3期。

(二)唯物史观问题研究

1、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北京日报》,2006年2月5日。

2、从价值批判到科学批判——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历史沉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与杨耕合作。

4、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现实意义,与李德顺合作,《中州学刊》1988年第6期。

(三)关于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从衰落走向复兴——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追求与展望,《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1.6万字。

2、论社会转型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珠海潮》2000年第1期,7500字。

3、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1.2万字。

4、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1.3万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与干春松合作。

5、当前我国文化认同危机及对策建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7千余字。

6、在冲突和变迁中探寻新的价值世界,《工人日报》1994年12月23日,4000余字;《新华文摘》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

7、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价值,《光明日报》1994年6月15日,3000余字。

(四)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1、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两人合作(主笔)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两大根本问题探索的结晶,《光明日报》2003年7月23日。

3、执政兴国理论的科学升华,《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20日。

4、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若干重大理论动态及其争论,3万余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题之五,2000年8月25日,获院2000年信息报送奖二等奖。合作。

5、当前我国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对策,6千字,有关内参采用。

6、社会责任感: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来自浙江传化集团的报告,2万余字,《2001年中国私营企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

7、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探索,2万余字,《学术界》2005年第1期;另被中央有关内部刊物采用。

另外,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个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研究”(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3年B类)“当代社会形态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2003年)“文化先进性与政党先进性”,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资助课题“党的建设与私营企业的发展”(2003)等项目,参与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关于我们 | 中心介绍 | 知名用户 | 联系我们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综合楼6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65190 E-Mail:rcied_cass@163.com(常用) rcied@cass.org.cn(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