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2007年3月)
本书是《保险与经济发展丛书》的第6本,由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前言及目录如下:
前言
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自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与保险业之间改变了原来的平行与独立发展,出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型业务关系,即银行保险。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法文银行(bunque)以及保险(assurance)的合成词,目前已经成为欧洲和其它国家在业界最为常用的词汇。银行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覆盖面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多样,产品不断创新,今天的银行保险已经远远不是产生之初的面貌,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银行保险起源于1971年的法国,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银行销售保险保证,但这只是其银行业务的直接延伸;第二阶段,1980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得益于税收优惠、与寿险产品相关的储蓄产品风靡银行市场;第三阶段大约到了1990年,银行保险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了,不仅局限于寿险产品,还包括非寿险产品。目前,银行保险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银行保险这一特殊金融现象进行过专门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银行保险的内涵、银行保险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沿革、银行与保险的异同、银行保险的优势、银行保险的风险、银行保险成功的阻碍、银行保险的监管、银行保险的国别研究、多角化理论在银行保险方面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归纳起来,无不认为银行保险的涵义通常包含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形式和经营战略几个指向。我们认为,银行保险的实质就是两种金融服务的融合,银行与保险融合的各种不同形式只是其外在表现。银行与保险同属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范畴,银行与保险业处于一国金融业的核心,因此,有必要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多角化等经济学角度对银行保险的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本书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银行保险从1990年代初现端倪至今,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曾经创下年增长96.94%的辉煌,也出现连续几个季度负增长的低谷(2004年第4季度开始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到2005年第1季度进入负增长的最低谷,增长率为-14%),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而如果我们放眼世界,与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在欧美的大多数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约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20-35%,在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这一比重甚至高达60%。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银行保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亚洲金融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台湾都不乏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成功经验。那么,国外银行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如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发展状况和中国的差异?它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地进行系统研究。
二
传统观点认为,尽管银行业与保险业同属于金融业,但二者不具备其它任何相似性,无法融合。现代观点则更多地看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认为银行和保险可以相互提供对方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银行也是一种保险。从“功能观”的观点看,银行保险可以视为银行和保险业务的融合、产品的融合、分销的融合。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似性与互补性使二者具有相互融合的内在动机。
从外部环境看,人口结构老龄化、雇员个人负担加重、消费行为改变、政府管制放松和技术进步推动使得银行保险的发展成为可能。从内部原因看,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展银行保险既是适应竞争需要又是追求获利的理性举动。银行涉足银行保险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客户忠诚度和降低经营成本;保险公司开展银行保险能够稳定经营、挖掘客户并节约成本。但是,银行保险本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其它问题和风险,如消费者偏好风险、销售渠道风险、文化冲突风险、客户忠诚度风险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保险的实践能否真正获得成功。
从银行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划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四种。分销协议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最为简便易行,成本相对较低的模式,但它容易导致手续费定价、合作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战略联盟则不失为银行和保险双方进一步深入合作的过渡模式。合资企业首先对资本提出了要求,并在整合过程中面临文化冲突、被对方兼并、融合成本高等问题,但股权纽带使双方结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金融集团可以采取完全一体化、全能银行、银行或保险母公司、控股公司安排等不同的组织结构,通过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并购、发起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实现。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获得信息、产品、分销和风险管理等优势,但同时可能导致金融风险蔓延、文化冲突、分销渠道冲突、缺乏经验和专业技术以及资本重复计算、监管套利、市场垄断等经营和监管方面的问题。
从这四种模式的实践来看,银行保险发展较快的国家往往采取较为高级的模式,发展较慢的国家往往采取较为低级的模式。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保险模式上的区别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差异,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银行保险发展的不同模式适用于不同国家,或者说适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银行保险发展。
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荷兰国际集团、美国花旗集团等金融企业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银行保险战略的经典案例。虽然它们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但调查研究显示,成功的伙伴关系中有五个策略关键点:分销体制、产品设计、销售方式、品牌策略和IT系统。
作为一种特殊的分销渠道,银行保险除了销售传统的保险产品外,还开发了一些特殊的产品,主要包括三类:融资和返还型产品、存款人产品和简单的标准化组合产品。在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欧洲,银行保险产品的演进经过了三个时期,目前主要以保障性寿险产品和储蓄性寿险产品为主。其中,储蓄性寿险产品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分红型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现在,保险公司更倾向于发展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其中投资连结寿险产品主要分三种类型:定制型、保底型和混合型。投资连结产品投资组合可以分为内部管理的投资组合和外包管理投资组合两大类别。具体来看,法国、瑞士、英国和意大利各国的银行保险产品又各具特色。在美国,最畅销的银行保险产品是年金,其他的银行保险产品还包括个人寿险、个人财产险、商业财产险、信用保险以及较为特别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就亚洲来说,银行可以销售的保险产品种类在各个市场如香港、台湾、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存在差异。总体上,在非寿险领域,银行目前主要销售个人险种,强调与银行现有服务相关联的保险产品;在寿险领域,银行可以提供种类繁多的保险产品,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投资类的险种。
三
银行保险作为一种创新,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如此迅猛发展与其深刻的制度背景有着紧密联系。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经营制度以及具体的监管制度、金融市场环境、税收制度,为银行保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与发展的外在环境,决定了各国和地区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差异,使得它们展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无论是美国的“伞式”监管,还是法国以金融开明著称的统一监管,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下的监管,英国的“合作式”监管,或是日本历经改革挫折重重的金融厅监管,各国的银行保险监管体系及其保险监管法规都体现了由禁止到准入,由严格到宽松,由分割到统一的趋势。
总体看来,大多数的欧洲国家由于长期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对银行保险的产品分销和股权投资的限制较少,银行保险多以紧密的股权为纽带而形成。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在寿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60%;在荷兰、德国、英国等相对发展较慢的国家,这一比重大约为10%到20%。相比之下,银行保险在非寿险领域的表现则比较逊色。欧洲银行保险的产品分销涉及银行分支机构的员工、专家销售、直接销售人员、独立金融顾问和直销等多种渠道。其中,银行在保险产品尤其是个人寿险和年金产品方面,甚至表现出比传统分销渠道更高的经营效率。由于银行保险的迅速发展,保险佣金在欧洲各国银行利润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银行保险的开展已经成为增加金融集团收入的重要来源,银行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也大多排在寿险公司的前列。
法国是全球银行保险整合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银行在寿险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增长惊人,此后还逐渐向非寿险领域扩展。在经营模式方面,银行或通过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合资,或成立自己的保险子公司开展银行保险。法国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所谓的“保险银行”。法国银行保险的成功除了得益于极大地利用银行网络降低分销成本取得竞争优势这一共性因素外,还与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环境如监管法规、市场特征、税收优惠和政府推动等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银行保险的兴起,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银行通过自己新设保险公司或是与保险公司合资进入保险业,通过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有效整合双方的业务行为,把保险专员纳入到银行机构中,并通过给予其与银行职员类似的薪酬待遇以降低双方的利益冲突,从而能够提高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最终奠定银行保险成功的基础,取得了不错的银行保险经营绩效。最近几年,英国银行保险在寿险和养老金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未来这一趋势还将有所加强。在非寿险领域,英国的银行保险公司主要通过电话销售和互联网进入,目前银行实现的直销保费收入约占销售的30%。
美国在1998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之前,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法律上的障碍,银行主要通过分销联盟、“制造”信用保险、拥有再保险公司、通过附属机构投资保险公司以及信用关系五种方式涉足保险业务。这一时期,银行和储蓄机构分销的产品以寿险产品为主,尤其是定期险和年金两类。银行涉足保险分销业务获得了不俗的业绩。一些存贷款机构,主要是储蓄机构和储蓄信贷协会,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保险业务。银行保险的开展同时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时至今日,美国银行关注的仍是保险产品的分销而非承保,并购保险代理人这种实现方式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与保险代理机构合资或者结成销售联盟也比较流行。1999到2003年,美国银行实现的保费收入增长一倍,年增长率达到20%左右,获得大量保险代理业务收入的银行的整体业绩相当可观,银行购并保险业也被实践证明是不错的资本投资选择。
四
尽管亚洲银行保险的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相关管制的放松,发展也较为迅速。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是亚洲银行保险的主导经营模式,其比例约占69%(不包括中国大陆和日本),采取合资企业模式的约占17%,金融集团模式的最少,约占14%。
香港由于拥有亚洲最密集的银行分支机构,政府对银行保险没有监管限制,目前已经成为亚洲银行保险发展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接近25%。多家银行集团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附属保险公司,着力拓展银行保险业务,市场占有率达到13.3%。
1999年11月及2001年6月,台湾先后通过《金融机构合并法》和《金融控股公司法》,进一步放宽了对于银行和保险跨业经营的限制,扫清了银行保险深入发展的障碍。2003年和2004年,银行保险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高达总保费收入的84.6%和86.5%,成为保险产品分销渠道中的绝对主导。
在新加坡,政府已经接受了寿险分销效率问题委员会提出的有关银行保险发展的合理化建议。2006年第一季度,新契约加权保费收入的实现仍由传统的专属代理人主导,银行保险大约占到23%。在过去两三年中,银行保险所占份额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左右。
在马来西亚,政府推动银行保险是基于改进金融服务分销系统,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整体考虑。中央银行在促其发展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涉及佣金结构、佣金支付、消费者受益、佣金披露和销售人员等方面。2004年,银行保险占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的百分比已经超过代理人,成为寿险产品销售的第一大渠道。
综合世界各国和地区银行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我们认为银行保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银行角色变化和银行保险业务变化的新趋势。银行保险是金融业变迁的自然发展,也是银行与保险业相互竞争的起点,未来银行保险将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
目前,中国保险业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在中国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与保险的结合,即银行保险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不少进展,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已经全面超过团体直销业务,成为人身保险销售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借鉴国际上银行保险发展经验教训,探索在偿付能力监管条件和保险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通过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股权纽带等方式建立更深层次合作关系,推动银行保险的深化,提高保险公司的效益,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无论对监管当局进行制度创新,还是对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战略投资者开展银行保险业务,以及对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完善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此,2006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汇丰保险集团(亚太)有限公司、武汉大学等专门成立了“银行保险的理论、国际经验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对银行保险的有关问题开展研究。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通过课题组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本书是在“银行保险的理论、国际经验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的。本课题由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
本书系统介绍了银行保险的理论,深入研究了银行保险的动因、模式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法律和政策环境、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四章。上篇是“银行保险的理论分析”,包括:“第一章银行保险理论概述”、 “第二章银行保险的经济学分析”和“第三章银行保险的经济理论模型” (执笔人田玲、杨霞、魏华林),由武汉大学
由于银行保险问题的复杂性,国内对银行保险的国际经验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不是很多,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加上编写时间有限,本书难免会有诸多不足之处和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保险的发展和有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研究中的新进展,对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完善。
目录
上篇:银行保险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 银行保险理论概述
第二章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银行保险的经济理论模型
中篇:银行保险的国际经验研究
第四章 国际银行保险发展的历史和动因分析
第五章 国际银行保险的制度环境
第六章 国际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研究
第七章 国际银行保险的产品
第八章 国际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下篇:中国银行保险市场发展研究
第九章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十章 中国银行保险效益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银行保险的利益分配与策略优化分析
第十二章 基于主体的中国银行保险市场经济行为分析
第十三章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分析
第十四章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附录:国外银行保险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保险与经济发展》丛书编委会
主编:吴定富、王洛林
副主编:李克穆、吴小平、魏迎宁、李扬
执行编委:李扬、袁力、陈文辉
编委会:吴定富、王洛林、李克穆、吴小平、李扬、梁涛、袁力、周道许、王新棣、刘京生、郭左践、陈文辉、王建、孙建勇、孟昭亿、杨华柏、吴晓军、蔡昉、王国刚
《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编委会和课题组
编委会:
主编:陈文辉、李扬、魏华林
副主编:方力、王治超、郭金龙
顾问:陈文辉、蔡中虎
课题负责人:李扬 王国刚 魏华林
执行负责人:方力 王治超 郭金龙 梁婉芬
课题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方力、王文祥、王伟、王国刚、王治超、王叙文、王德威、田玲、石晓军、刘菲、向飞、孙刚、孙湜溪、何毕、张许颍、李文娟、李扬、李金辉、李艳、杨霞、陈文辉、陈丽、周伏平、郑海涌、姚渝、郭金龙、高大宏、梁婉芬、阎建军、黄金财、彭琼、蔡中虎、霍冉冉、魏华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