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俊宇:扩大内需的社会保障政策选择(12月30日)

发表时间:2009-02-05 11:37:50

扩大内需既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也是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趋势下滑之际的应急处理对策。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而言,短期内通过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的配合,投资需求相对易于撬动,而且驾轻就熟,长期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则显得尤其重要,消费需求状态最终决定内需扩大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在本轮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针对我国居民的文化传统和消费习惯,如果在社会保障政策选择上能有效改善民生,则能显著地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因而也能显著地提高消费内需水平。

政策选择之一: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跨区接续和全国统筹。

基本养老保险在所有社会保障政策中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是一个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中的最根本的制度安排。时至今日,劳动者的跨市、跨省流动已经非常普遍,但由于各地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呈现统筹层次低、地区分割严重的局面,当劳动者实现跨地区的就业流动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不能顺利地跟随转移。这种局面虽然暂时保护了地方利益,但是它损害了劳动者的应有权益,对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产生较为负面的心理影响,严重制约了劳动者的主观消费积极性,对其边际消费倾向起到抑制作用,宏观上也不利于提振社会的消费需求。

12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两项重大调整:一是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并按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的办法支付跨区就业者的退休金。二是明确提出了在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的目标。基本养老保险跨区转移接续政策的实施,将使跨区流动的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困难、退保频繁的不正常现象成为历史,使劳动者在跨区流动后安心参保、安心工作。劳动者社会保障感的增强将非常有助于提升其边际消费倾向,愿意改善消费结构,增加消费支出,从宏观上提升整个社会的内需水平。

政策选择之二: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的待遇水平。

20081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扩大内需十大政策中,明确提出以提高居民收入的方式来促进消费,其中重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从经济学上讲,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远高于高收入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将对消费需求产生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这里主要的渠道有三个方面:

其一,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至今,我国的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0810月,全国城市低保人数达到2273.9万人,城市低保户数达到1087.7万户,城市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为133/人。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878.7万人,农村低保户数达到1801.1万户。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全民低保的目标,离包括农村在内的全民低保的蓝图并不遥远。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提高低保户补助水平也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低保户人均补助额上调,将会直接形成消费能力。以武汉市为例,从2009年元旦起,该市城市低保将迎来第七次调增,中心城区低保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248元提高到300元,远城区从186元提高到240元,此次调整将为该市每月增加逾1200万支出,这批增加的支出则有望形成稳定的增量消费购买力。

其二,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政府已经持续多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企业参保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已从1995年的321元,提高到2007年的963元。逐步建立养老金正常增长的机制,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具体落实国务院十项保增长措施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至2010年将继续上调三年,且上调幅度高于前三年, 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加了100元,2009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将增加110元左右,到2010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将超过1200元。同时,出于保值的考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每年参考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和物价指数确定记账利率,并免征利息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稳步提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退休职工的基本消费能力。

其三,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对受灾群众的补贴力度。目前我国有优抚对象3900万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468万人,对优抚对象的补助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但总的情况是逐步提高。另外,近年来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除各届踊跃捐赠外,政府也加大了对受灾群众的生活补助力度。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决定在三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照此计算,仅此三个月累计补助金逾40亿元,口粮逾4亿斤,极大地稳定了灾区的生活秩序。

政策选择之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扭转经济颓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首选,在我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时使用的人力数量较大,人工成本占到相当的比重。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拉动了投资需求,对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形成利好;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向人力资本支付报酬的方式,使大量的人工及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带动消费需求。由于基础设施工程在地域上分布的广泛性,其全面铺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当前沿海经济低潮所导致的民工返乡潮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有利于就地吸纳返乡民工从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收到社会稳定和带动消费的双重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关于我们 | 中心介绍 | 知名用户 | 联系我们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综合楼6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65190 E-Mail:rcied_cass@163.com(常用) rcied@cass.org.cn(备用)